今年以來,濱淮農場積極探索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新路徑,聚焦邊隙地、林下空間、設施農業周邊等“微地塊”,因地制宜開展“小而精”的特色種植,讓原本閑置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為農場產業發展開辟了新方向。
走進高效農業中心,148畝的土地上果蔬長勢喜人。然而長期以來,中心內8條總長各400多米的進排水溝渠,其兩側邊坡的“邊隙地”因地塊零散、管理不便,一直處于閑置狀態。今年初,高效農業中心團隊將目光投向這些邊隙地,經過調研,決定種植適應性強、耐貧瘠的藥食同源經濟作物——瓜蔞。“溝渠兩側邊坡加起來至少有40畝可利用空間,可以種植1.1萬株的瓜蔞苗。”高效農業中心主任王偉偉介紹道。
根據瓜蔞藤蔓攀援生長的特性,中心技術人員先對溝渠邊坡進行簡單平整除草,沿溝搭建攀爬架并鋪設絲網,隨后統一移栽優質瓜蔞苗,讓邊隙地重新煥發生機。在后期管理上,采用釬插式追肥器施肥,保證了養分供應。據了解,今年11月左右即可收獲瓜蔞子,第三年可采摘根塊,經濟效益值得期待。
在農場五分場的北干渠堆,林業中心利用陡坡隙地開展林下種植。北干渠堆整體地勢凹凸不平,今年林地更新后,技術人員多次調研,最終選擇了適應性強、產量高、管理相對簡單的冬瓜進行試種。他們根據冬瓜生長習性,合理規劃種植密度和行距,確保植株有足夠生長空間。50畝的坡地上,1.2萬株冬瓜苗整齊排列。“這次試種是我們優化土地利用、探索多元產業的積極嘗試。”林業中心主任宋永崗表示,“目前冬瓜成活率在90%以上,幼苗生長健壯,初步達到了預期效果。”
從溝渠邊坡的瓜蔞到坡地林下的冬瓜,濱淮農場因地制宜在“微地塊”上做足了“大文章”。這些閑置土地的開發利用,為農場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多元化發展注入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