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江蘇省首家農場社區居民委員會——射陽縣興橋鎮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正式掛牌,標志著新洋農場社會職能移交改革圓滿收官。這場以“墾地協同、機制創新”為核心的改革實踐,僅用一年時間便完成原定三年的任務,為全省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洋方案”。
破題:構建“1+3+N”機制打通移交堵點。新洋農場以“清單化、層級化、協同化”為突破口,構建高效改革路徑。“1張清單”劃清權責。新洋農場系統梳理23項社會管理職能清單,形成《新洋農場社會職能移交清單》,實現“一類事項、一單界定”。“3級聯動”壓實責任。建立“集團統籌—農場主責—地方盡責”三級聯動機制,農場黨委書記牽頭攻堅,高頻對接縣級部門;射陽縣委、縣政府將改革納入縣域重點工程,主要領導親自協調,分管領導高頻次會商。2024年11月由新洋農場牽頭,率先完成駐射陽縣三家農場社會職能移交簽約。“N方協同”凝聚合力。聯動縣委社工部、民政局、編辦等12個部門組建專項工作組,興橋鎮政府將農場職能改革納入鄉鎮履職事項清單,縣委編辦下發相關征求意見,推動縣政府常務會議專項議題提前落實,實現改革流程“零梗阻”。
破局:“三先行”模式守護民生溫度。生態移交“先手棋”。2024年6月,秉持“生態優先”理念,新洋農場率先完成污水設施資產與運營權移交,實行“人員身份不變、管理考核屬地”模式。執法進駐“破難點”。針對農場缺乏執法權的痛點,積極對接縣環保、法院、安監等部門開展場域執法,縣環保局開展“環保亮劍”專項行動,縣法院開辟案件審理“綠色通道”,興橋鎮安全執法部門實施“平安護航”工程,徹底扭轉了“農場想管管不了”的被動局面。便民服務“提前跑”。2025年2月,設立射陽縣興橋鎮新農便民服務點,由興橋鎮副鎮長牽頭,鎮村干部駐點,提前承接23項社會職能,農場同步派駐專員協助對接。截至目前,服務點已處理事項超200件,居民滿意度達98%以上,實現公共服務“無縫銜接”。
破立:屬地化改革構建長效新局。為確保改革“穩過渡、能長效”,新洋農場打出“跨省取經+規范建制+黨建護航”組合拳。跨省對標“找答案”。2025年3月6日,新洋農場聯合興橋鎮組成考察組,赴安徽省農墾集團祠山崗茶場學習“一次性整體移交、一個社區平臺承接、一組政策保障” 的經驗,重點研究社區成立后的財政保障、組織架構等核心問題,為改革提供實踐參照。規范建制“強底座”。歷經請示提交、居民代表大會審議、多部門聯審等流程,僅用2個月完成社區籌建。4月4日獲射陽縣政府正式批復,5月14日完成首屆成員崗前培訓,6月6日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正式掛牌。同步成立新農社區黨委,二級黨委建制,管理黨員460人。“兩委”成員由新洋農場推選,地方考察選拔,縣委組織部核定人員編制并統籌撥付經費,農場過渡期間協助運作,期滿后完全屬地化。墾地融合“謀新篇”。改革釋放的“輕裝”效能迅速轉化為發展動能,射陽縣將新洋農場納入縣域發展規劃,首批撥付760萬元支持墾地合作項目,并計劃在基礎設施建設、優質農產品產業鏈、食品加工園區等領域深化合作,打造長三角地區“墾地融合示范樣板”。
從“企業辦社會”到“專業治理”,從“單打獨斗”到“墾地共贏”,新洋農場的改革實踐不僅讓農場居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更探索出一條“權責清晰、服務高效、長效可持續”的社會職能移交新路徑。隨著新農社區的正式運轉,這場以“民生”為起點的改革,正為農墾系統“卸下歷史包袱、聚焦主責主業”書寫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