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寶應湖農場一處紅磚灰瓦的老廠房里,機器轟鳴聲與工人的笑語交織。這座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老倉庫,曾因堆滿草袋與防汛器材而閑置多年,如今卻煥發新生,成為每天產出約6000枚油黃流心特色咸鴨蛋的“夢工廠”。
“屋頂漏雨、墻皮剝落,老廠房曾是農場的‘雞肋’。”寶應湖農場的老員工回憶道。作為農場的“老資歷”,這座占地585平方米的廠房,曾默默承擔防汛物資儲備的重任。隨著防汛設施升級,老廠房逐漸閑置,成了“沉睡的資產”。
轉機出現在2024年底。農場瞄準本地“水網密布、蛋禽成群”的資源優勢,決定將老廠房改造成蛋品加工廠。從開展可行性調研到2025年2月敲定方案、3月動工,短短幾個月,施工隊敲掉霉斑墻體、加固承重結構,引入全自動清洗、腌制、滅菌設備。如今,車間內傳送帶載著鮮蛋穿梭,蛋香彌漫,老廠房的每一塊紅磚都在訴說著“跨界重生”的故事。
“我們的鴨蛋選自寶應湖、高郵湖等湖區的生態養殖區,每枚都要經過光照驗蛋、清洗。”生產主管孫強揭開腌制池的蓋子,深色的鹵汁中,上萬枚鴨蛋正在“沐浴”發酵。傳統工藝之外,廠房還配備了智能溫控系統、真空包裝灌裝線等“黑科技”,后期還將增加溯源二維碼,讓消費者能查到每枚蛋的“出生日期和出生地”。
更讓人驚喜的是,老廠房的空間被巧妙利用。過去堆防汛物資的高挑倉庫被隔成清洗區、腌制區、包裝區和研發區。據測算,加工廠滿產后年產能約100萬枚,預計年產值可達200萬元。
“老廠房改造不是推倒重來,而是讓‘工業記憶’成為產業賦能的素材。”寶應湖農場公司副總經理邵正林介紹,紅磚墻面被保留作為文化展示區,目前已收到大學生前來創作特色文化墻繪的需求,讓歷史記憶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
夕陽下,滿載咸鴨蛋的貨車駛離廠房,這座“老倉庫”的蛻變,不僅是農場盤活資產的縮影,更勾勒出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